搜索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演绎“新质生产力”

3
发表时间:2024-01-02 21:56

■本报撰稿人 潘 磊

“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

自从今年9月份被首次提出以来,新质生产力对创新、智能、数据等核心要素的概括,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这一最新提法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突破和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在这方面,备受关注的智能汽车产业正在全球演绎来自中国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11.1万辆和269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和10.8%,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000万辆的里程碑———这一数据几乎是欧盟和美国汽车销量的总和。

最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一点,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将连续第九年位列全球第一。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2.6万辆和83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6.7%,市场占有率达到30.8%。

汽车出口也实现了重大突破。

1-11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41.2万辆,大幅超过同期日本的399万辆,因此全年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已经没有悬念。

这将是中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也是自2016年以来日本首次被挤下榜首位置。

在2022年,中国出口汽车311.1万辆,并首次超过德国时,已经有观点认为超过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新能源车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能够实现年度销量3000万辆,并在短短两年内先后超越德国和日本这两大传统汽车强国,跟发生在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密切相关。

这种新质生产力就是中国抓住了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新能源技术变革,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新华社报道,早在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就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

“十一五”以来,中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2008年被公认为“新能源汽车元年”。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首次提出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各种扶持政策也开始出台。

中国新能源汽车由此开始崛起。

但在当时,并不是所有车企都识别到了政策信号,以及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培育的决心。

这些车企既包括合资车企,也包括已经在市场上打出声量的一些自主品牌车企。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一些车企,则普遍对政策效果保持乐观态度。

同时,因为比亚迪有电池产业基础,所以一直在新能源领域持续研发。

当时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预料,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耕,会让其在十多年后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

那些没有及时捕捉到政策信号的车企,则明显在技术储备上慢了一拍,导致竞争力无法匹配比亚迪。

国外传统车企遭遇的情况也类似。

这些传统车企因为燃油车业务经营良好,而且在电池、智能网联方面技术匮乏,导致其对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巨额投资信心不足。

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为例,直到2015年爆发因为尾气造假而被美国监管机构曝光的“排放门”,才下定决心推进包括新能源在内的转型升级,并制定了《2025战略》,计划全面推进电动化。

但这个战略与中国推出的类似战略相比,晚了至少6年。

这导致这家全球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不利,直到最近几年,情况才有所改观。

“造车新势力”变革汽车产业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新质生产力几乎体现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现象之一,就是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在2014年左右纷纷出现,包括蔚来、小鹏、理想等企业。

“造车新势力”的大量出现,既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有关,也跟美国特斯拉的迅速发展有关。

2012年,特斯拉推出了一电动豪华轿车 Model S,其一次充电续航达到了480公里, 提供40千瓦时,60千瓦和85千瓦时三个电池规格,基本款定价4.99万美元。

这款车的推出,让人们看到了电动车在性能上超越燃油车的巨大潜力。

同时电动车的环保优势,也让人们对这款车趋之如骛,很快就获得了超过1万个订单。

这些订单拯救了特斯拉。

同时,远在中国的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也在密切关注特斯拉的发展。

在Model S推出大约两年后,中国的造车新势力纷纷成立。

相对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具有显著优势。

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多数来自于互联网公司,熟悉产品和用户思维,同时还能从风险投资机构处获得大量资金。

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们受到特斯拉的启发,对市场机遇判断一致,在新能源将是汽车发展趋势方面形成了广泛共识。

另外,虽然不具备造车的“硬件”能力,但这些公司在智能网联方面却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人才优势。

到了现在,中国造车新势力版图开始明朗。

“蔚小理”三家代表企业稳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2022年的销量分别为12.3万辆、12.1万辆和13.3万辆,同时在技术研发、产品矩阵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公司,均已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在介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显著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新质生产力”开始发力,帮助中国汽车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自动驾驶引领全球

在这一波汽车技术变革中,自动驾驶被认为是能够决定未来汽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中国同样在这方面成为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

以华为和百度为代表的中国公司,均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

华为目前的ADS2.0系统,实现了从智能驾驶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层面的体系化创新,能够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性能。

而且华为还创新了商业模式,通过和赛力斯、北汽、奇瑞、江淮等车企的合作,赋能这些传统车企的转型升级,目前已经初步获得了成功。

以赛力斯为例,在和华为合作之前,其只是一个生产面包车的低端汽车制造厂,但在和华为合作之后,其在资本市场的市值已经超过千亿。

这典型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巨大威力。

除了华为和百度这样的自动驾驶巨头之外,中国还有为数不少的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等,这些公司同样也在通过努力落地自动驾驶技术,推动了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崛起。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7全球及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2024年达3832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政策工具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2022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这是中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

其他城市也行动起来。

重庆、武汉两地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并向百度发放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

到了2023年,政策利好继续加码。

工信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将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

这表明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在试点路段合法上路。

这对自动驾驶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也让中国继续在该领域保持领先。

新能源车全要素领先

在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技术之外,其实中国也在智能汽车的所有环节,都实现了遥遥领先。


比如动力电池环节,来自中国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为全球车企提供了大部分电池产品。

根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本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1-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达552.2 GWh。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等6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TOP10。

而且中国厂商还在磷酸铁锂等技术路线上占据优势。

动力电池中国军团的崛起,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崛起。

包括锂矿提炼、锂电池电解液、隔膜、正负极材料等几乎所有和提升电池性能有关的环节,中国厂商都扮演了关键角色。

另外,在中国智造的加持下,中国也在压铸机等先进制造领域取得先机。

正是在这种全要素的转型升级,让中国汽车产业具备了新质生产力,并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之后,在最近十年通过电动车实现了崛起。


热门阅读
最新推荐
2024-10-25
2024-10-18
2025-04-19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