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中国制造新亮色2
发表时间:2024-01-02 21:56来源:潘 磊 ■本报撰稿人 潘 磊 搭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作为“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之一,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在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中的占比高达40%-50%。 过去20年来,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但建立了从矿山到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优势,为全球汽车企业转型新能源提供支持,而且还成为中国制造新亮色。 在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全球市占率超60%,并在全球出货量TOP10中占据了6个席位。 这一优势延续到了2023年。 2023年前11个月,中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销量为641.8GWh。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554.1GWh,占比86.3%,累计同比增长35.1%;储能电池累计销量为87.6GWh,占比13.7%。 另外,同期中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出口达133.6GWh。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动力电池头部企业还在欧洲等地建设了生产设施,以服务全球客户。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在动力电池领域形成了显著产业优势,利用中国庞大的产业基础服务全球车企,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并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新能源转型,从而为全球气候做出贡献。 中国电池领先世界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全球崛起,跟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密切相关———早在2009年,中国就出台了有关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这激发了锂电池产业界的创新和创业热情。 在这其中,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代表中国制造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 以宁德时代为例,最早从手机电池起家,然后切入到动力电池领域,到现在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 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宁德时代的装车量达203.8 GWh,以36.9%的市占率排在全球第一。 而且宁德时代还建立了“全栈技术解决方案”———无论是三元锂电还是磷酸铁锂,都在全球实现了领先。 在市场对于动力电池装车需求的推动下,宁德时代在巅峰时期其A股市值接近1.6万亿人民币(2021年底),仅次于贵州茅台位列A股市值榜第二。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已经形成了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极限制造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四大创新体系,拥有研发人员超过1.6万人。 跟宁德时代类似的还有排在第二的电池巨头比亚迪。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亚迪以其新能源汽车而出名。 但实际上,比亚迪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从事的也是手机电池业务。 在大约20多年前正式开始造车之后,比亚迪就一直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进行研发储备。 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以高安全性而著称。 2023年1-10月,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出货量为87.5GWh,全球市场份额为15.8%。 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两大电池巨头之外,中国还涌现了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排在全球前十的电池厂商。 仅从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角度看,2023年前十个月,中国电池厂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3%———在2015年,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仅为16%。 锂电产业链崛起 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的迅速崛起,背后是产业链的崛起。 动力电池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 锂矿方面,中国在锂矿开采、锂加工精炼技术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球领先。 以A股市场为例,跟锂矿相关的上市公司一般都能获得投资者的关注,比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中矿资源、西藏矿业,等等。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数据,全球59%的锂、68%的镍、73%的钴、93%的锰等正极材料都由中国供应。 负极材料方面中国同样是全球第一,中国提供了全球接近100%的石墨。 值得一提的是,跟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电解液、隔膜等,中国在全球的份额也占到了80%。 在这个过程中,锂电池生产设备也在崛起。 以锂电池生产设备制造商“先导智能”为例,其通过“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新智造解决方案,打造超级生产线、智慧制造、零碳制造、全球智造等覆盖全价值链和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能为新能源电池企业迅速部署生产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咨询机构称,中国在锂电池供应链方面的优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由原材料、人工建厂成本、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造就。 在这其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为锂电池产业链的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 权威统计显示,中国已经连续第八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 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688.8万辆,同比增长接近1倍。 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池混动汽车的销量超过1017万辆,其中中国占比约6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会超过900万台。 这一巨大内需市场,为中国锂电池产业链提供了巨大机遇。 借助这一机遇做大做强之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开始推进“全要素出海”,以服务全球客户。 从2018年开始,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就开始了“走出去”的进程。 中国制造新名片 宁德时代、新宙邦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在2018年就宣布了欧洲建厂规划。 在这其中,宁德时代是电池巨头,第一座新工厂位于德国,而新宙邦是电解液龙头,将在波兰建厂。 随后,蜂巢能源也宣布投资20亿欧元,在德国建立电池工厂。 中国电池产业链开始集体向欧洲迈进。 包括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孚能科技等,均宣布了相关计划,而且规划的电池产能达到了366.5GWh。 中国动力电池巨头的出海,不仅仅是产能输出,还有技术输出。 比如宁德时代,曾经向现代汽车的供应商“现代摩比斯”授权了CTP技术,等等。 为了保持技术领先性,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钠电池、铝电池等几乎所有技术方向均有布局。 2023年2月,宁德时代宣布与福特在美国合作新建动力电池工厂,生产磷酸铁锂电池。 这家拟议中的合资电池工厂将采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CTP技术,初期产能规划为35GWh,投资高达35亿美元。 2023年12月29日,国轩高科宣布其在美国的第一款电池包产品已于几日前正式下线,国轩电池正式实现“美国造”。 国轩高科除了电池产能外,还在美国布局了材料业务。 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了应对海外市场越来越严格的环保需求,尤其是类似于“碳足迹”这样的监管要求,中国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积极推进“零碳工厂”,并供应“零碳电池”,实现了电池生产全产业链的绿色化。 这让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政策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开报道显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将健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循环的生态体系。 动力电池还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实现协同发展。 比如宁德时代正在研发“滑板底盘”———通过将汽车的三电系统、制动、悬架等核心部分整合到底盘中,实现超高集成度的定制化造车平台,大大降低造车成本。 另外,多个电池厂商和车企,都发布了相应的技术品牌。 比如麒麟电池、神行超充电池、短刀电池、凝聚态电池等等,都已落地或装车。 这表明中国厂商在材料、电芯结构和工艺层面的创新,都能做到全球引领。 由此,锂电池也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https://xibunews.com/h-nd-369.html
|
2024-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