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敦煌文化知识】敦煌郡 效谷县 悬泉置

241
发表时间:2023-03-22 16:08来源:敦煌市政协文化文史资料

敦煌郡 效谷县 悬泉置

韩跃成

敦煌在中西交通史上,中西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大破匈奴后,在河西设立武威、酒泉二郡;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置张掖、敦煌二郡及玉门关、阳关,即历史上所谓“列四郡,据两关”。同时,又按行政区域设置了玉门、阳关、中部、宜禾四部都尉;修筑了城障、烽燧、塞墙、天田等严密的军事防御设施和候望、通讯等系统,驻有屯田士卒。这时,边境安定,生产发展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敦煌是汉时集结军队和出军的前哨阵地,又是人力、物力的后备基地。敦煌郡效谷县便是提供物质储备的重点地区之一。效谷县,据伯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载:“古效谷,在州东北卅里,是汉时效谷县,本是渔泽鄣(障),桑钦说,汉武帝元封六年济南崔意不(不意)为渔泽都尉,教人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焉。”

关于古效谷县治何在?有学者认为今黄渠乡代家墩古城即是县治遗址。我们认为,此古城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地貌低洼,文化遗物少,碱水漫患,很难与县治联系在一起。文物普查时,我们在今转渠口乡五圣宫村三道蒙古包以北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4平方公里的汉代古城遗址。其城址清楚,地面暴露有许多绳纹陶片,西汉五铢、铜箭头、铁制生产工具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整个遗址建立在风蚀台地上,规模非常大。该遗址,与古效谷县“在州东北卅里”的地理位置吻合,应是古效谷县治无疑。

效谷县的范围,东西约50公里,南北约20公里,它的东端,在今甜水井一带,属宜禾都尉治下,效谷县的建立,是与西汉开发河西,执行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的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和创造的代田耕作法和镂犁“用力少,而得谷多”,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是农业耕作的划时代革命。甜水井一带发现的犁、锄、锸、铲等生产工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效谷县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成为军屯和民屯的基地,戍边军民们组成了开垦这片绿洲的主力军,推动了河西地区经济文化、农业技术的高度发展。

 悬泉置遗址复原图

悬泉置,西汉武帝时最早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地处敦煌郡效谷县范围内,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置 ,唐代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代以降,逐渐废弃,“悬泉”一名渐逝。清代以来既称“贰师庙”、“贰师泉”、“吊吊水”等名称。1987年文物普查时,市博物馆首次发现悬泉置遗址。1990年以来,省、市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三个年度的发掘,清理出遗址面积2.25万平方米,出土实物2.3万件,简牍2.2万余枚。尤其是书写有文字的西汉纸张,对我国纸产生的时代研究和重新定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量的有文字记载的简牍,则是考古学上的无价之宝。此次发掘,被列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悬泉置遗址是一处纯邮驿置所,主要职能是传达来往邮件,接待过往使者。其隶属关系先后有变化,早期直隶敦煌郡,后曾改属效谷县。武帝太始三年以前还没有建立正式的专门的邮驿路线,邮驿与军事合而为一。太始三年后,随着边防工程的告捷,政局的稳定及边疆的巩固,加之政治、经济的需要,悬泉置从军事系统中分离出邮驿而形成独立的体系,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五位一体的大通道。它是连接西域的桥梁,增进友谊的纽带。

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紧密而不可分,就像三颗璀璨的明珠,在西汉王朝的西北边陲闪烁着熠熠光辉。那些无名的士卒和边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有病不得医”、“士多无寒衣”,年复一年地驻守了一代又一代,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默默无闻,守土有责,他们的精神将永世流芳,催人奋进。

责任编辑:李稳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阅读
最新推荐
2024-10-25
2024-10-18
2025-04-21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