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开始探索“自研”电池1
发表时间:2024-01-02 21:58 本报撰稿人 潘 磊 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崛起过程中,车企逐渐开始探索“自研”动力电池,以减少对第三方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包括广汽、吉利、蔚来等主流车企在内,均布局了相关业务。 其中广汽董事长曾庆洪的说法颇具代表性,其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车企仿佛在给动力电池企业打工”。 这表明了车企对于电池这种关键零部件在“保供”方面的担忧。 另外,中国锂电池产业链的高度市场化,也让这些车企自行制造电池成为可能。 当前,无论是碳酸锂,还是正负极材料,以及锂电池隔膜等,包括锂电池生产线设备,都有非常完备的解决方案。 车企涉足锂电池制造行业,不一定能够把自己变成电池巨头,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备份方案,能够在动力电池市场供应紧俏时发挥产能保供作用。 从现在的情况看,车企在动力电池方面的自研正在获得显著进展。 以广汽埃安为例,其总投资109亿元的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已经在2023年底正式竣工投产。 这家新工厂首期产能为6GWh,这跟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动辄数百 GWh的体量相比,堪比小巫见大巫。 但广汽埃安对这个工厂寄予厚望。 广汽埃安方面的计划是,因湃工厂未来还将建设30GWh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以满足6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装机需求。 如果届时这些产能完全落地的话,广汽埃安几乎能够满足自己年度汽车销量的大部分电池需求。 而且广汽埃安自己还研发电池技术,开发出了“弹匣电池”,引发行业关注。 这种在关键领域的垂直整合,在成本方面或将带来一些显著优势。 跟广汽埃安类似,吉利集团旗下的极氪汽车发布了首款量产800V磷酸铁锂超快充“金砖电池”。 极氪方面称,金砖电池是目前全球体积利用率最高、最安全的动力电池。 在广汽埃安和极氪之外,长安汽车、奇瑞也有自研电池的计划。 2023年9月,奇瑞曾经发布过一条与电池自研有关的招标。 业界对此的解读是,奇瑞正式切入电池自研赛道。 不过到目前为止,奇瑞的电池自研还未披露进一步信息。 最新一个官宣造电池的厂家是长安汽车。 在2023年的广州车展上,长安汽车发布了自研电池品牌“金钟罩”。 长安汽车甚至还披露了规模庞大的电池产能计划。 预计到2030年,长安将推出8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 另外,长安汽车还将在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领域推进相关布局,预计能量密度将突破1300-1500Wh/kg,并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 在电池自研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孵化了电池巨头蜂巢能源———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蜂巢能源2023年前11个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7.18 GWh,排名第七。 蜂巢能源旗下有“短刀”电池,以及“龙鳞甲”电池———其磷酸铁锂版本可使电动汽车续航突破800公里,三元电芯版本续航里程则超过1000公里。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车企上马动力电池项目的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继续观察。 一方面,车企的电池项目,一般只会供给自己的相关车型,不会对外开放,这导致电池装机量偏少,不及第三方电池供应商同时服务多个客户,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另外,电池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资金投入成本过高,在短期内也难以回收成本。 这种情况已经导致车企开始放弃自研电池。 2023年7月,蔚来汽车宣布推迟自制电池的量产节点,这表明其正在重新评估自研电池的有关策略。 业内人士表示,车企自研电池有其理由,但也要考虑到综合成本,就当前而言,保持一定程度自研的同时,同时采用对外合作策略,相对而言比较稳妥。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https://xibunews.com/h-nd-370.html
文章分类:
产经
|
2024-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