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部人物|卓宝熙:踏破青山,一生无悔

3
发表时间:2024-05-19 09:00作者:张丽仙

“我选择了艰苦的勘测工作。如果说地质遥感工作是我毕生的事业,那么,勘测工作则是我事业中的主旋律。踏破青山,一生无悔。”这样铿锵的话语,正出自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卓宝熙。
卓宝熙,1934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他是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奠基人和开拓者曾先后主持参加了成昆、青藏、朔黄等30余条铁路线路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系统总结了中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判释和应用经验,由于他的成就和贡献,他先后荣获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二十世纪成就奖”“第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国家需要是坚实的思想基础

19549月,卓宝熙毕业于同济大学。毕业后,卓宝熙被分配到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参加汤旺河至林区的铁路线定测工作。19555月,为支援兰新铁路建设,卓宝熙奉命到兰州铁道部西北设计分局(现为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当时国家缺乏工程地质专业人员,卓宝熙服从分配转行从事工程地质工作

那时,我国铁路线的地质勘测主要依靠人力在地面进行调查,同时使用航空地质技术,利用航空相片对地质情况进行研究。因常年在野外,勘测队的工作环境远离城镇,往往人迹罕至、交通不便、草木丛生、野兽出没。30年间,卓宝熙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们在野兽出没的东北原始森林,经历过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考验;在干旱、高温、风沙肆虐的西北戈壁滩,遭遇过特大冰雹的袭击;他们钻过溶洞、走过独木桥,冬天住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基本靠着两条腿,卓宝熙和同事们在深山野地里跋涉着。铺盖卷、行军床、洋铁桶是他们的“三大件”。

1956年,在勘测兰新铁路哈密至乌鲁木齐段时,由于是戈壁,用水不方便,卓宝熙和队友要到很远的河流或有泉水的地方拉水。“我们的水主要是做饭和饮水用,其余用水是严格控制的,平时除刷牙用水外,不洗脸,不洗脚,洗碗都是用沙子洗。”卓宝熙回忆道,“遇休息日,可以提供洗脸水,洗完脸洗脚,再用这些水洗背心、裤子等,外衣从来不洗,好几个月都不洗澡,偶尔乘车到附近河流或有泉水的地方擦擦身”。由于干旱地区的经年风吹日晒,卓宝熙人变得又黑又瘦,1.69米的个子,才100斤出头一点。

 事业心是业务提高的动力

地质遥感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卓宝熙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机会接触各种地貌、地质现象,千奇百怪的地质地貌现象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如饥似渴地观察各种地质现象,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地翻阅书本、边看边琢磨,以便从中寻求答案。

遥感技术在当时是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卓宝熙并没有正规学习过,于是,他就边工作边看书边积累。不同地区的遥感图像判释标志是不一样的,每个地区的工作他都详细观察,总结出工作区的遥感图像判释特征,并及时搜集工作区的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这些建设性的总结不但使他工作突出,而且为后来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每次外业工作的技术小结中,卓宝熙都是一边查阅有关专业书籍,一边把重要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久而久之,他积累了大量专业技术素材和遥感图像典型图谱资料,这为他后来撰写100多篇论文和7部著作提供了宝贵丰富的资料。

卓宝熙说:“我事业心较强,并且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工作。”他把主要的精力都倾注到了事业上,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卓宝熙在工程地质遥感之旅上一路高歌猛进,披荆斩棘。

 攻坚思想是工程胜利的保证

在卓宝熙的职业生涯中,青藏铁路的勘测工作尤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条进藏铁路。为此,卓宝熙曾五次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全线进行航空摄影,开展航测制图和遥感地质调查。19755月,包括卓宝熙在内的上千人踏上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高达四千三百米,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恶劣,卓宝熙在勘测过程中遭遇了五十多次车辆陷车,然而,这仅是他们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他们的工作环境时常伴随着极低的温度、稀薄的空气以及不可预测的天气变化。

197577日晚,卓宝熙和22名勘测队员到沱沱河桥进行勘测工作。工作刚开始没多久,老天爷突然变了脸,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滚地雷像火球一样擦地而过……勘测队员们被这种突如其来的现象惊呆了。紧急返回时,令人担心的事发生了——汽车陷入季节性融冻层中。卓宝熙他们折腾了几个小时,不但没把车拉出来,反而越陷越深。夜幕降临,高原的夜晚寒气刺骨,一夜下来,不是冻死就会饿死,因此,勘测队员们决定步行往回走。从下午开始,大家粒米未进,滴水未沾。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大家开始出现虚脱现象,出冷汗、脸色苍白等症状。靠着坚强的意志,卓宝熙和队友们在大雪和沼泽地里走了整整一夜,才终于盼到了救援人员的营救。

卓宝熙和他的团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攻克了四个月,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地质资料。

一年后,卓宝熙二次进藏。这一次,他的任务是要解决青藏高原冻土的问题,而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如果处理不好冻土问题,火车经过时路基就会塌陷造成翻车。经过近半年的实地勘测,卓宝熙等人提出冻土分区方案,将冻土区分为三个大区和十个小区,这一策略有效地帮助铁路设计避开了冻土最不稳定和危害最大的区域,为后续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祖国的命运决定我的一生。”从事遥感地质工作达半个多世纪,卓宝熙服从国家需要,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蹒跚学步到飞速发展,在他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工程师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乐观心态和顽强斗志。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编辑:斯诺

排版:斯诺

审核:文竹

实时播报,关注民生  投稿:gaojian@xibunews.com 如有不实,侵权请联系作者

热门阅读
最新推荐
2024-10-25
2024-10-18
2025-04-19
2025-04-18